查看原文
其他

透纳等英国国宝级画家作品集体亮相,安徽首迎西方艺术巨匠真迹

美术报 2023-12-26


9月22日,由安徽博物院与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从透纳到莱顿——英国绘画的黄金时代”将在安徽博物院开展。


本次展览是安徽首个大型西方油画真迹展,从英国国宝级画家透纳,到拉斐尔前派的三位领导者:亨特、米莱、罗塞蒂,再到学院派的代表莱顿,展览囊括了19世纪英国的重要画家。展出包含透纳、米莱、莱顿、阿尔玛-塔德玛等59位巨匠66件绘画作品。


英国绘画的正式兴起,始于18世纪。但它厚积薄发,进入19世纪,社会变革为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植根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成就,引领性的画派和画家接连涌现。


透纳从风景画领域为英国绘画开辟一片光明,此后进入长达几十年的辉煌时期,成为一支绚烂的旁流。到了19世纪中期,拉斐尔前派画家们以革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见证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创新的渴望。19世纪后期以莱顿为代表的艺术家们进一步升华了英国绘画细腻、典雅的特点,让学院派重拾荣光。


展览以透纳开篇,以莱顿压轴,从透纳到莱顿,展现英国绘画的黄金时代。作品主题丰富,勾勒维多利亚时代风光与世情。从自然风光、乡村、城市街道到家庭、人物、生活,从中世纪的幻想到古罗马、古希腊艺术的再现,让我们惊叹于大自然的波澜壮阔,沉溺于英伦乡村的恬淡宁静,感慨于拉斐尔前派的超越时代。


/重点展品/


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1775-1851)

《沉船浮标》

绘制于1807年,再创作于1849年

92.6×123.3cm

油画

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苏德雷博物馆藏


透纳注重水面的光线、天空和火焰,而逐渐放弃描画实物和细部,为印象派的理论开辟了道路,尤其是莫奈曾经相当仔细地研究过他的技法。透纳 26岁时,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破格接纳为最年轻的会员;1799年他成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杰出会员。

这幅作品透纳晚期海景画的一个戏剧性的例子,以一种大胆、自由的风格,强调广度、氛围和运动。它表现出船只在海上的风暴中危险地上下颠簸,尽管风格豪放,但却很有信服力地描绘出浪花闪烁中对光的反射,以及海浪滚滚泛起的泡沫。其中一艘船上模糊的身影似乎已陷入危险,不祥的预感通过青灰的色调传递出来,一道明亮的闪光照亮了其中一艘船的帆。


作品以一艘橙色帆船上拱起的双彩虹为主导,但透纳似乎拒绝彩虹是人类希望的象征这一惯常的意义指征。他反而让浮标在前景中漂浮,浮标在海中被用作是危险水域的警示,绿色浮标自 17 世纪起尤其用于标记沉船的位置。这个浮标强调了人类在面对无情的大自然时的无能为力。


1849 年的皇家艺术展览上,评论家对这幅作品的反应表现出了围绕着透纳晚期作品的争议与误解。《雅典娜神殿》杂志的批评家描述《沉船浮标》是“艺术家最近关于色彩最难以理解的实验”,但是《文学公报》认为它是“他的力量在色彩中的奇妙标本”。彩虹,火焰般炽热的灯塔,以及似乎更像是烟花而不是油画的协调色彩,都达到了眼睛几乎无法承受的程度。



约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1836-1893)

《利物浦海关大楼北侧》

油画

1880-1890年

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藏


出生在利兹的格里姆肖自学成才,在决定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之前,他曾是一名铁路职员。19世纪60年代早期,他以鲜明的拉斐尔前派风格展示静物画和风景画,之后,他开始画以约克郡为主的月光场景,那里因其诗意和有氛围的格调而受到赞赏。19世纪80年代,他在伦敦开设了画室,在那里画了许多泰晤士河的景色。

利物浦码头的夜间景色,以河岸街为中心,左边是停满船只的沃平码头和坎宁码头。右边是带有廊柱的大型公共建筑——海关大楼,由利物浦建筑师约翰·福斯特(John Foster) 设计,建于1828年。这座建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损,并于1948年拆除,今天,画中右边的街面已全部重修。


这幅作品应该视作对利物浦码头的回忆而非精确的地形描述:海关大楼以柯林斯石柱形式呈现,但其实应采用爱奥尼亚风格的石柱,左边的围板上张贴着-张海报,是赫尔至伦敦的航运服务的广告。格里姆肖的第一幅月光码头的画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70年代中期,在19 世纪80年代他增加了绘画的频率,当时这幅作品可能已经完成了。这些画作包括利物浦、格拉斯哥和赫尔码头的景色:所有这些码头看起来都非常相似,只是相同元素的组合略有不同一-桅杆与索具勾勒在夜空,灯火通明的店铺窗户、马车、路灯、鹅卵石街雨后的倒影。这些绘画都深受买家喜爱,因此格里姆肖绘制了大量作品。



威廉·霍尔曼·亨特(1827-1910)

《圣亚尼节前夜》

油画

约1856-1857年

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藏


19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一个反对学院派陈腐法则、提倡新鲜生动的自然主义的艺术流派——拉斐尔前派。这个流派的中心人物是三个青年:亨特、米菜斯和罗赛蒂。他们一致认为,当时流行西欧的绘画一般都以拉斐尔为模范,缺乏独创精神,并认为拉斐尔以前的文艺复兴初期的大师们更能以敏感活泼之心直观自然,描绘自然。享特是唯一自始至终坚持拉斐尔前派艺术宗旨的画家。他喜欢从文学作品里寻找绘画题材,采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描写,使画面获得一种宗教道德寓意。同时,对自然现象精密的写实态度,又展现了其极致的现实主义风格。

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诗人约翰·济慈所创作的诗歌,描绘了情侣玛德琳和波菲罗一起从一场醉酒盛宴中出逃的瞬间。这幅展品是亨特在1848年展出的画作的缩小版本。亨特的目的是为了对比爱情的神圣与狂欢者的软弱,体现了拉斐尔前派希望通过艺术传达严肃的道德愿景。



弗雷德里克·莱顿(1830-1896)

挽歌

油画

1888年

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藏


莱顿是19世纪后半叶学院派的首领。他出生于约克郡医生世家,与家人长期生活在法国和德国。他从小喜欢绘画,并先后学习、游历德国、意大利、法国,接触到新古典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1952年他创作的《契玛布埃小姐护送的行列通过佛罗伦萨大街》作品第一次在皇家美术学院展览展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且被维多利亚女王购买。1855年,莱顿的返回并定居英国,因画作《圣列的行进》而名声大噪,于1868年选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后又被任命为学院院长。1886年莱顿去世前一个月,被授予爵士称号。

1889年,莱顿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了这幅半身女性画像,当时他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时期。《挽歌》是哀悼逝者的歌曲或诗歌,所以有评论家称赞这幅作品:“此图哀伤之表达,恰如人物面容之柔美、典雅与自然。”莱顿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最为重要的古典画家之一,力图为当代再现希腊艺术中完美和谐的一面。《挽歌》中的女士穿着奶油白色的希腊披肩,秀发上缀有月桂叶编花环,面部则如雕刻般完美无瑕,一切都表达着希腊雕塑般的古典美感:服装的褶皱在颈部漾起婀娜的弧线,这是基于莱顿对希腊雕塑的研究,而柔美的外形却容不得褶皱或瑕疵,因此他又抹掉了所有涂刷或者费力绘制的痕迹。



詹姆斯·坎贝尔(1828-1893)

《等待法律援助》

油画   

1857年

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藏



乔治·古德温·基伯恩(1839-1924)

《贫穷的亲戚》

油画   

1875年

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藏



亨利·摩尔(1831-1895)

《微风徐徐》

油画   

1887年

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利华夫人美术馆藏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1836-1912)

《悄悄话》

油画   

1869年

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藏


据悉,展览将展至12月10日。

▼点击下图订阅2024年《美术报》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亚洲最大规模赵无极特展在杭州启幕,完整呈现大师艺术人生
六大巨作,应“运”而生——朱炳仁献给杭州亚运的艺术贺礼
这个博物馆太好逛了!“超级国宝”绿松石龙首次公开亮相
“万历文物特展”细述一段曲折王朝故事
中国印学博物馆——西泠印社的“国字号”展示窗口
“最会画胖子”的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逝世,享年91岁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